查看原文
其他

零下28℃,坚守在冰雪沙漠!

周油列国工作室 周油列国工作室 2022-06-14




晚上10点半,-28℃



北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大雪盖沙海,真正是“瀚海阑干百丈冰”。


在这样的极寒中,人不活动5分钟就冻透了手机裸露在外几分钟自动放电关机车熄火十几分钟就发动不着了


中国石化地球物理胜利分公司SGC2105队正坚守在这里,誓要“与天斗”,高效完成董1井三维项目施工



01

项目结束,感觉与这个世界脱节

北疆的沙海,到处生长着一种干枯的植被,没有绿叶果实,只有光秃秃的枝干。



“这是什么植物?”记者问。


“就是支付宝蚂蚁森林里种的梭梭。”


“你竟然也玩蚂蚁森林?”


“我看起来那么老吗?我可是90后。”



回答问题的是钻井班班长郭志强。常年坚守沙漠,他的皮肤有些沧桑,看起来一点也不像刚满30岁的小伙子。


物探是个苦活儿,郭志强却不觉得苦,“我以前在喀什当兵,那可比这苦多了”。


他每天要协调200多人钻井,30排井同时开工,他往返各钻井现场处理问题,尽最大可能确保钻井进度。


“我每天步数在3万步左右。”沙漠走路不比平地,脚陷进松软的沙土再拔出来,使不上力。遇上沙梁子,常常走一步滑两步。



身体不累,但精神压力大。“现在天冷了,设备容易出问题,经常有突发情况要处理。我不想因为钻井的问题拖累后面的放线和放炮环节,影响队伍整体生产进度。”


他还担心自己和外界脱节。有段时间,他怀疑自己得了沙漠综合征,项目结束回到家里,不知道怎么和人打交道,“有一次开车看到红绿灯,我都不知道该怎么拐”。


为了缓解压力,每次项目结束,他都会痛快打几天游戏。此外,他还喜欢骑行,“干物探比别的行业更需要有副好身板,身体底子好才能撑下来”。


02

世界那么大,我还是想待在沙漠

放线班班长王延君也是“90后”。



在冰冷的沙海里,记者棉工服里套了两件羊毛衫还直打哆嗦,他的棉工服里只套了一件卫衣和马甲,脚上只穿了双球鞋。“我们总在外面干活儿,一天要跑好多地方,穿多了会热,这样正好”。



王延君每天要组织500多名工人放线和巡线,确保线路畅通,晚上正常放炮。


天冷线重,工人要背着几十公斤重的大小线在沙漠里走上大半天铺设采集设备,中途简单吃点自带的午餐便接着工作。冬天电瓶掉电快,平均3个小时就要更换,一块电瓶重25公斤,要靠人背肩扛。王延军自制了简易的滑雪板,使电瓶更换效率提高好几倍。



这片沙漠还有骆驼。憨憨的骆驼看着可爱,但常常啃线,王延君就安排野外查线工随时驱散前来搞破坏的骆驼们。



王延君也不觉得工作有多苦。“以前当兵时,从这片沙梁到那片沙梁,一个下午就要跑30多个来回,比这累多了。”


“我18岁就当兵了,来到这个队也8年了,要好的朋友都在这里,我对新疆和物探队都有很深的感情。”王延君说,工作之余,他喜欢旅游,因为表姐在英国,他把欧洲的国家几乎跑遍了。


“世界那么大,我还是想待在沙漠。”王延君说,“我不觉得沙漠单调。我在家时也喜欢种金桔、文松、茉莉等,我发现它们一天一个样。对我来说,在沙漠也一样。”



王延君的儿子在疫情期间出生,没多久他就来新疆了。儿子的名字叫王仟翊,“名字是宝妈取的,仟表示我们相隔千里,翊就是自由翱翔”。


03

能让队友吃上热乎饭,心里就踏实

“老陈,大门锁坏了,你快来看看。”


采访刚开始,后勤班长陈治惠就被叫走了。10分钟后回来,他满怀歉意:“不好意思,我的工作比较琐碎,伙房也管,生活上杂七杂八的事也负责。水管坏了,下水道堵了,揉面机有问题,都是我来修。”


他是整个物探队的生活大管家。


在物探工作程序上,测量是先行者。但在物探队伍里,最早开工的是后勤班组。为了节省成本,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物探营地常常选择废弃的楼房或厂房。因此,把这些老旧房屋变成能住下一支队伍的营地,就要看后勤班组的能耐了。


“这个营地我们刚到时简直就是个垃圾场,我们几个人一点点收拾出来,又通了水电,刮了腻子,这才勉强能看。”采访的屋子虽然简陋,但干净整洁、墙面洁白,根本无法和垃圾场联系在一起。


老陈说,最难的一次是2016年在准噶尔盆地北部施工,周围连个人都没有,更别提房子了。偏偏又赶上最热的8月,他们后勤组13个人自己建了55间板房当营地。



老陈的工作琐碎耗神,最主要的还是准备工人的一日三餐。配菜就是一门学问,队上工人都不算年轻,身体不是“三高”就是有别的毛病,荤素搭配要合理,而且不能重样。“今天做了白菜炖粉条,明天就炒白菜丝,虽然都是白菜,但味道要不一样”。



开饭时间也费心。除了一日三餐,经常有推迟收工的班组。他们会提前联系,老陈等他们快到了再做。“能让那些比我还辛苦的队友吃上热饭,我这心里就踏实了。”老陈说,“有时他们凌晨两三点才回来,等吃完我收拾完,看看时间,干脆就直接做早饭了。”


长年劳累使老陈腰椎压缩性骨折,每隔几分钟就要调整一下坐姿,但疼也没办法,米面还是照扛。



在物探队干了大半辈子,老陈感觉,队上就是另一个家。


04

一天到晚,“救火”忙

上午10点,天空飘着雪花。杨佃华开着皮卡又去“救火”了。施工现场有辆拉运设备的沙豹车趴窝了。



“我是库管员干着机动员的活儿。”55岁的老党员杨佃华说,队上光是车就有100多台,有运采集设备的,有拉放线工的,还有特种设备车,很多车是从南疆项目转过来的,用的是0号柴油,到了天寒地冻的北疆不适应,要换-35号柴油和低密度润滑油。


接车时,他们把油箱里的油抽干净,但还是有蜡挂在发动机内壁,没办法,只能晚上每3个小时发动半小时,否则一早出工就打不着火。


“天冷了千斤顶都不好使,车坏得特别多,我一天到晚都在外面跑。”前去“救火”路上短短1小时,杨佃华电话响个不停,或帮助排查故障,或协调修理工赶去修理。



就连一组先出发去现场采访的车辆也“凑热闹”,轮胎爆了一个。杨佃华挠挠头,赶忙联系修理工并寻找备胎。


赶到爆胎现场,修理工已将坏胎卸下,“一天怎么也修个十台八台,这已经是今天修的第四台了”。


“修理工太累了,没人愿意干。冰天雪地,躺在车底修车,一会儿就冻透了,必须上车暖和暖和,其实车上也暖和不到哪儿去。”杨佃华说。


为了拯救趴窝的沙豹车,杨佃华叫来两辆卡车和一辆自备吊车。他趴在车下看了看,前驱传动轴坏了,可以回营地修。


简单给沙豹车两个干瘪的轮胎充好气,他就带着车和修理工进沙漠去看另外几台趴窝的车,继续“救火”之旅……



虽然短暂的地球物理一线行采访结束了,但物探施工的炮声还在响起,物探人的故事还在发生,我们将持续关注并带来报道。


素材来源:程强 屈冰

图片来源:刘行 张广虎 孙刚刚 田茂亮

编辑:魏佳佳

END



神秘的青藏高原上,散落着好多金贵的“盆”在重庆爬了座“小阿尔卑斯山”,经历“生死一线”!“售宝记忆法”,了解一下?我的新同事是“工作机器”延安又闻炮声隆加油60秒没人理?礼物送给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